1968年,日本队在墨西哥奥运会上击败东道主获得铜牌,克莱默发挥了重要作用。
20世纪70年代,日本足球在重大赛事之后进入崩溃期。面对连续无缘奥运会的尴尬局面,日本足协开始肆意妄为。 1976年,足协成立“中央训练中心”,弥补学校足球缺乏连贯训练体系的不足,聚集全国优秀的足球青少年,进行个别化、细致化的指导。即各地市设立培训中心,每年举办两次培训班。这种一心一意做大事的现象,阻碍了青训的自发成长。
历史充满曲折,经过长时间的摸索,日本人逐渐明确了自己要走的道路。 1977年,教育界修改了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,即体育教学中应将足球作为一种爱好来培养,而不是临时抱佛脚的体力、运动能力的教学。后来,“金枪鱼”一炮而红。到 20 世纪 80 年代末,日本 15 岁以下的玩家超过 26 万。
随着世界足球比赛与赞助、转播权挂钩,日本人也开始思考是否应该选择职业道路。 1990年,日本足协主席川渊三郎开始了大刀阔斧的职业改革。他认为,日本足球不具备欧洲百年足球历史形成的自然和文化土壤,因此不能走循序渐进的道路,而是需要从高标准开始。
川渊三郎(右)
同年3月,加入职业联赛的“七大条件”正式公布。川渊三郎赋予了足球俱乐部责任和义务,因为那是联赛的基础,没有什么比俱乐部更重要。足协不能损害他们的利益。面对舆论压力,川渊三郎力排众议,坚信那些说“为时过早”的人只是没有动力。即使一百年后,他们仍然认为还为时过早。
1993年5月15日,J联赛开幕。各大职业足球俱乐部花钱引进当红或者过时的球星,比如济科、莱因克尔、桑托斯等人。他们中的一些人用自己的专业精神改变了日本人冷漠的职业观念。明星球员三浦智宏曾评价:“他们(明星外援)身上所承载的危机感与他们在球场上的表现息息相关。我们日本人有这种危机感吗?恐怕这就是我们之间的区别。”
1993年,日本队无缘世界杯
这种差异并没有持续多久。 1998年,日本队打进法国世界杯决赛,并在2002年主办世界杯,成为亚洲顶级球队。
从1998年三场比赛全部输掉的送分少年,到2018年险些将欧洲红魔比利时逼入绝境的蓝衣武士,日本足球已经逐渐迈向世界强队的门槛。
他们有时会反思细节,球队的战术是否过于欧洲化,关键位置上是否缺少顶级球员,有时也会从宏观角度考虑,联赛建设是否存在不足,以及青训体系是否还好。继续改进。今天我们谈起日本足球,最感人的就是对方的认真和坚持,因为在日本足协里,你可以随意找到任何关于日本足球的数字。
2010年,日本注册球队为28,598支,其中12岁以下球队为8,399支,全国注册球员为900,880人。据日本足协统计,从1979年到2010年的31年间,日本足球人口增加了超过62万人。而且这还是8年前的数据。 2014年,我国U14年龄段以下职业球队数量仅有36支,球员仅有752人。
2009年,日本J联赛年收入127.76亿日元,电视转播收入51.97亿日元,赞助收入47.29亿日元,支出126.61亿日元,全年略有盈余。为了防止腐败,日本足协全面公开其财务情况。
在日本,从小学到高中,几乎每所学校都有足球队,每个年龄段都有全国性的比赛。共有20个不同类型的比赛。日本足协技术委员会还将派遣高水平教练员到世界各地担任导师,指导当地教练员,提高基层教练员的水平。
例如,日本职业足球联盟的工作人员重野弘三郎就读于九州体育大学。毕业后加盟J联赛大阪樱花队。他还获得了研究生学位。在日本,边学习边踢球并不是什么新鲜事。
从理论和模式上来说,日本能学的一切都看得清清楚楚,唯独看不到的是态度。川渊三郎本人曾直言,中国足协来日本调查,“调查基本没有效果”。日本人“把能公开的都公开了,能说的都说了”。
结论:这么多年过去了,仍然没有人能够清楚地告诉我们中国足球应该走一条什么样的路。看看我们的老邻居日本。当我们的对手在世界杯上与欧洲强队较量时,我们还在为世界杯附加赛的门票而苦苦挣扎;当我们的对手击败世界强队乌拉圭时,我们还在对阵叙利亚。印度是受害者;当我们的球员在欧洲二级联赛找不到主力位置时,日本球员已经在欧洲主流联赛站稳了脚跟。
中国足球真的没有老师吗?中国足球真的不需要学习吗? 30年前,我们根本不把日本视为对手,但今天,他们已经是我们难以抗衡的强大敌人。视野不再在同一个维度,结果也完全不同。我们确实应该认真思考,面对世界足坛的动荡,是否真的应该停止一些“史无前例、为时过早”的“吃螃蟹”行为。毕竟中国没有“川渊三郎”啊!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联系本站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jsybjq.com/html/tiyuwenda/8779.html